中医看病不同于西医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,中医看的是“病的人”,西医看的是“人的病”。也就是说,中医观察、诊断病人的宏观的、整体的病象状态,西医观察、诊断病人微观的具体的病灶、机理。中医收集到的病人的信息是表象的、表性的、可感的,而不是一些量化指标。古代中医不可能有什么CT、B超、核磁共振,不可能做什么生化检验、功能测量,只能根据那些可以感知的“象”来推测证候,分析病因、病机,然后决定相对应的治则、治法。从几千年的临床实践看,中医求“象”的看病方法,取得了满意的疗效,至今在西医的冲击和挑战中仍有不可替代的优势。什么是病中医认为,人的阴阳五行生理模型一旦打破,就是“病”。阴阳五行模型正常的生克、消长维持着生命的动态平衡,一旦变得偏盛、偏衰、相乘、相侮,就是病理反映,就是失衡,人就患了病。中医有一套有别于西医的病因、病机、诊断、辨证理论。发病的原因病因指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(正常之象)而引起疾病的原因。《黄帝内经》用太极阴阳两仪,说明事物变化之道,首次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。《素问・调经论》指出:“夫邪之生也,或生于阴,或生于阳。其生于阳者,得之风雨寒暑;其生于阴者,得之饮食居处,阴阳喜怒。”认为内因为阴,外因为阳,内因、外因本身又有阴、阳之分。汉代张仲景在《金匮要略》中指出了疾病发生的三个途径,宋代陈无择加以引申提出“三因学说”,即六淫邪气侵袭为外因,情志所伤为内因,而饮食劳倦、跌仆金刃,以及虫兽所伤等为不内外因。受《周易》天人合一整体思维模式的影响,中医在分析病因时,非常重视六淫、四时、方位等外在因素。《周易》中乾坤(天地)父母生震(雷)、巽(风)、坎(寒水)、离(火、暑)、艮(山、湿)、兑(泽、燥)六子,六子化六气,中医进一步加以发挥,认为六气变化与人体健康有密切关系。《黄帝内经》多处指出,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自然气候的反常变化能侵犯人体,导致疾病。《黄帝内经》还指出四时的反常变化会影响到四时所主脏象的病变。《素问・生气通天论》说:“春伤于风,邪气流连,乃为洞泄;夏伤于暑,发为咳症;秋伤于湿,上逆而咳,发为痿厥;冬伤于寒,春必病温。四时之气,更伤五脏。”这是对阴阳四象学说的具体运用。方位的不同,其邪气也有差异。《素问・阴阳应象大论》指出“东方生风,南方生热,中央生湿,西方生燥,北方生寒”。《周易》则以八卦配八方,以说明万物生长变化之理。发病的机理病机指疾病发生、发展、变化的机理,主要包括病因、发病、证候三个内容。《黄帝内经》遵循阴阳五行、河洛八卦的象数模式,将自然界气候变化、人体情绪变化、饮食起居变化与人体生理变化视为一体,总结出人体疾病发生、变化的规律。《素问・五运行大论》说“怒伤肝”“风伤肝”“喜伤心”“热伤气”“思伤脾”“湿伤肉”“忧伤肺”“热伤毛皮”“恐伤肾”“寒伤血”。《灵枢・九官八风》则以洛书八卦、八风虚实说明人的发病,“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,主生长养万物;从其冲后来为虚风,伤人者也,主杀,主害者”。认为风从南方来名大弱风,从西南方来名谋风,从西方来名刚风,从西北方来名凶折风,从北方来名大刚风,从东北方来名凶风,从东方来名婴儿风,从东南方来名弱风。认为“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,乃能病人”,并具体介绍了八风伤人的各种情况。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思维方法是易学取象比类的方法。《素问・至真要大论》中的病机十九条“诸风掉昡,皆属于肝;诸寒收引,皆属于肾;诸气膹郁,皆属于肺;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;诸热瞀瘛,皆属于火;诸痛痒疮,皆属于心……”首次运用这种方法分析疾病机理,后世医家均采用了这一思维方法。对病的描述中医认为,病实质上就是由症状群组成的“象”。既然是象,当然就可以用卦象来描述。事实上,从春秋战国开始,历代医家往往借用卦象描述来分析疾病。蛊惑——蛊卦《左传・昭公元年》记载,春秋时秦国名医医和诊断晋侯的病为“蛊”,蛊指因过分沉溺于女色而造成的精神错乱、昏迷一类疾病。医和用《周易》蛊卦分析此病,认为蛊卦是下巽上艮,巽为风,艮为山,是风吹落山木之象;巽为长女,艮为少男,蛊卦又是女惑男之象。风吹落山木,男沉溺于女色,在医和看来,蛊卦是晋侯“疾不可为”的病理模型。膨胀——否卦、蛊卦、颐卦朱震亨在《膨胀论》中以否泰二卦分析臌胀的病因病机,认为膨胀是由脾土受伤造成的。脾具坤静之德,而有乾健之运,故能使心肺之阳降,肝肾之阴升,而成天地交之泰,是为无病之人。七情内伤,六淫外侵,饮食不节,房劳致虚,脾土之阴受伤,转输之官失职,胃虽受谷,不能运化,故阳自升,阴自降,而成天地不交之否。在否的状态下,清浊相混,隧道壅寒,气化浊血瘀郁而为热,热留而久,气化成湿,湿热相生,就成为膨胀。膨胀又称为蛊,蛊象有虫侵蚀、有蛊之义。鼽——火极化水鼽即鼻塞,流清鼻涕。金元以前多从肺寒分析,刘完素始从火热立论,认为鼽为火热极甚所致,非为寒邪所为,其依据即是易理。他在《素问玄机原病式・六气致病》中说:“《易》日:燥万物者,莫熯乎火。以火炼金,热极而反化水,及身热极,则反汗出也。……经日:鼻热者,出浊涕。凡疾、涎、涕、唾稠浊者,火热极甚,销烁致之然也,或言鼽为寒者,误也。”物极必反、火极化水正是《周易》的基本思想。当然对疾病的描述主要还是借用阴阳五行术语,如心阳虚、肺阴虚、心火亢盛、肝阳上亢等。文章来源:张其成讲读《易经》